Dev Cell | 王晓群/薛天等合作绘制人类视网膜发育的单细胞图谱并解析了细胞命运决定和黄斑形成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2020-05-09

视觉是我们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其主要通过位于眼球后壁的视网膜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最后将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此外,人类视网膜中有一个灵长类特异的区域称为黄斑区,主要负责明视觉和色觉,任何累及黄斑区的病变都会导致非常明显的视力丧失。因此,了解人视网膜细胞组成及其发育的分子机制,解析黄斑发育的特征,对治疗先天性视网膜疾病至关重要。


1646875894981727.png


目前已知视网膜是由胚胎期端脑一层神经上皮逐渐发育而来,其发育成熟的视网膜中包括穆勒胶质细胞,2种光感受器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3种中间神经元和神经节细胞等。尽管不同物种的视网膜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但是小鼠和人类相比却仍然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人类视网膜中存在负责高灵敏度视觉和色觉的黄斑区,而调控视网膜物种特异性的分子机制仍然有待研究。

2020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王晓群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团队和Johns Hopkins大学、多伦多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多家国际科研机构合作在Developmental Cell上发表题为 Single-cell analysis of human retina identifies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and species-specific mechanisms controlling development 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通过对16个时间点的人胚胎视网膜和4个发育阶段的人视网膜类器官进行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建立了人类视网膜发育的转录组数据库,阐述了视网膜在发育过程中各种细胞类型命运决定以及黄斑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并通过跨物种分析,揭示了人与小鼠的视网膜在发育过程中的进化保守性以及物种特异性,为研究人类视网膜发育以及治疗和干预相关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活动报名

立即报名活动,请留下您的信息

  • 选择此项即代表您同意并愿意遵守 隐私和信息安全.
  • 提交